序說
專利權本質上為一種排他性的權利,如何給予適當之保護,應兼顧及調和專利權人個人私益及社會公益。由於專利具有公示性,公眾均可經由公開管道知悉專利權內容。原則上,未經專利權人同意或授權之人,惟有使用到該專利內任何一項權利項(claim)之全部要件,始構成專利侵權。實務上,此種典型的侵權態樣,稱為直接侵權(Direct Infringement)。若行為人並不親自實施專利權範圍之全部要件,但對直接侵權人給予實質教唆或幫助者,如該行為在各國法律的評價上,亦應負侵權責任者,此種侵權態樣,可稱為間接侵權(Indirect Infringement)。
在間接侵權之場合,對直接侵權人實施專利侵權給予積極助力之行為,實務上稱之為幫助侵權(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然而,何者之幫助行為態樣,應評價為法所不許之侵權行為,涉及各國之立法政策。如幫助侵權成立要件過於寬鬆,例如,只要提供直接侵權人任何專利權範圍要件之一者,或不問該人之意圖或知悉程度,即應構成幫助侵權,恐易使人動輒得咎,且易影響交易安全。但如完全不承認幫助侵權或要件過於嚴苛,亦恐對專利權人保護不周。例如,直接侵權人往往為終端的消 費大眾或為專利權人之客戶,專利權人對此等直接侵權人行使權利或訴訟,恐不切實際或難於訴追,亦可能讓具惡意之幫助侵權人卸責,而不符正義之需求。國際間專利業務發達之國家,大多對此設有規範,且在法院實務上發展出多數的案例,只不過個別要件及運作實務,各有不同。台灣專利法向未對此部分加以立法規範,法院審判實務亦甚少累積豐富之案例,致從事實務工作者向視此領域為模糊地帶。論者有謂,民法有關共同侵權行為之規定及判例,亦可適用於專利幫助侵權之場合。惟專利侵權與傳統之侵權行為(如酒駕肇事致人損傷)能否完全等量齊觀,或適用於專利侵權案件時,民法侵權行為之要件是否應予適當調整,以適應專利侵權之特殊性,似亦無絕對之共識。
台灣是否要在幫助侵權案性上,採取他國對策之類似作法,尚有待主管機關之智慧財產局、法院、產業界及執行專利業務者建立共識(註1)。本文試扼要簡介美、德、日、大陸等法域在幫助侵權之立法及實務發展,供讀者了解此議題在國際上的發展脈動。
【美國】
美國承認專利幫助侵權已超過百年。例如,在Wallace v. Holmes(1871)一案中,最高法院即明確認定販售非專利之元件供讓他人實施專利之裝置或方法,應負專利侵權責任(註2)。其後案例累積所生之判例原則,即被納入實定法加以明文化,並經過多次立法修正。現行專利法第271(c)條主要即規範專利幫助侵權,其要件可大致歸納如下:
(1) 行為人在美國境內意圖銷售或銷售屬於物品或方法專利發明中重要部分之元件;
(2) 行為人知悉該元件係特別製造或特別適合用於侵害前述專利;
(3) 該元件不屬於通用品或不適於實質非侵權用途之商品(註3)。
在訴訟上,專利權人不必併列直接侵權人為被告,但應證明直接侵權之存在(註4)。只是證明直接侵權的程度,不必嚴苛至應提出充份證據,證明該具爭議之元件購買者或使用人已實際將該元件用於實現專利之全部要件,並已經法院認定其行為構成直接侵權。實例上,法院多承認只要能證明,該元件的購買者一旦使用該元件會構成直接侵權即可(註5)。
至於前述知悉要件,一般要求行為人必須(1)知悉某一專利存在;(2)知悉其所供應之物係特別適合用於實施該專利;及(3)知悉購買或使用該物者將構成直接侵權。不過,行為人如本於法律上的確信或聽取專家意見,認為其行為在法律上不構成專利侵權或認為專利無效而繼續製造有爭議之元件,是否能據此免責,不無疑義。最高法院在Nordberg Mfg. Co v. Jackson Vibrators, Inc.(1967)一案中,認定知悉的要件不包括有關專利有效性及專利範圍的”法律結論”(the knowledge requirement does not include legal conclusions as to the validity and scope of the patent.)
(註6)。故行為人不得援引法律上的確信不侵權,主張不符知悉要件而免責。實例上,幫助侵權人常常主張於接獲專利權人通知或起訴狀送達時,始知專利權人之專利。倘專利權人於訴訟上無從證明幫助侵權人更早即知悉專利者,即不得請求幫助侵權人應負起訴前所生之侵權責任(註7)。
構成幫助侵權之爭議元件是否具有實質非侵權用途,實例上要求由被控侵權者負舉證責任(註8)。而被控侵權人所舉證之非侵權用途,不能是杜撰的(far-fetched), 虛假的(illusory),不實際的(impractical),或純實驗的(merely experimental)
(註9)。換言之,其非侵權用途的「實質性」,亦即數量,質量及效率等因素,都應加以考慮。在考量是否為通用商品時,應考量該整體商品,而非商品中的某一成份。例如,在Hodosh v. Block Drug Co. (1987)一案,原告具有一使用處理劑以抗過敏牙齒的方法專利,主要特徵在於處理劑使用硝酸鉀,其含量占1%至20%。原告實際販售前述含有硝銷鉀之牙膏,所以消費者視為取得使用其方法專利之默示授權。被告亦販售含有前述硝銷鉀含量之牙膏。原告主張被告行為構成幫助侵權,被告抗辯硝酸鉀是一種通用物品,故不構成幫助侵權。聯邦巡迴上訴法院(CAFC)認為,是否為通用商品,應以牙膏而主,而非硝酸鉀。被告販售含有硝酸鉀之牙膏,並無其他實質非侵權用途(亦即購買其牙膏者必為消費者,且消費者使用時必構成直接侵害原告之方法專利)。
至於元件是否屬專利發明之「重要部分」,只要上述其他要件符合時,此「重要部分」之要件幾必定符合,而無須考量其是否屬發明的新穎特徵(point of novelty)、核心(heart)或重要元件(essential element)
(註10)。
又在涉及境外侵權之場合,倘行為人在美國或從美國所供應之元件,如係送往外國組裝,而行為人亦知悉,該組裝假使發生在美國將構成專利侵權者,專利法第271(f)(2)亦規定行為人應負專利侵權責任(註11)。在Microsoft Corp. v. AT&T Corp.(2007)一案中,最高法院確立此條所稱之元件(component),並不僅限於有體物,例如本案有爭議的標的(即微軟的Windows作業軟體)亦包括在內,只是這個軟體是否構成從美國「出口」到外國,最高法院和下級法院認定不同(註12)。
【德國】
與前述美國立法例相同,德國於其專利法第10條亦明文承認及禁止專利之幫助侵權,其條文內容與歐體專利公約(Community Patent Convention)第26條幾乎相同(註13)。其要件可大致歸納如下:
(1) 行為人向第三人在德國境內提供一標的(means),而該標的是有關專利發明的重要元件;
(2) 該標的適合及被用於實施專利發明;
(3) 該第三人無權實施專利且未經專利權人同意;
(4) 行為人明知或依情況可得而知該標的適於且被用於實施專利發明;
(5) 該標的不屬於通用商品。
在實務上,專利權人不必證明直接侵權之存在,僅須証明有侵權之危險即可,而可將直接及幫助侵權人列為共同被告,或僅單獨對幫助侵權起訴。
行為人所供應之標的,是否屬專利發明的重要元件,在實例上有寬鬆認定之趨勢(註14)。如在2004年5月之判決(X ZR 48/03 –Impeller flow meters),德國聯邦最高法院認為,標的只要可以和申請專利範圍中一個或數個特徵在功能上互動配合,以執行專利發明即為已足,而不問其是否屬發明的核心,及是否為習知技藝。唯有該特徵在專利發明技術教示中,屬於次要者,始足認其非重要元件(註15)。又在2007年2月之判決(X ZR 38/06 – Pipette System),涉訟專利為一手動式分液器系統,主要由分液器、注入器及固持裝置組成。該專利重要特徵在於不需碰觸注入器,即可將其裝入及移出分液器系統,故其發明重點實在於該固持裝置之設計。本案中被告亦販售注入器,並宣稱可適用於專利權人之分液器系統。德國聯邦最高法院仍認定該注入器屬系爭專利發明的重要元件,因為它與專利發明的分液器系統具有功能上之互動配合關係。不過,雖此要件符合,最高法院最終仍認定不構成幫助侵權,因為消費者購買專利權人之分液器系統時,專利權即已耗盡,而消費者向被告購買注入器而裝入原告之系統,係屬法律允許的修理行為(註16)。
有關標的如涉及跨越德國國境時,是否有專利法第10條之適用,亦成問題。在最高法院2007年一件判決(X ZR 53/04- Radio clock II)中,涉訟專利為一用於收音機鬧鐘的顯示偵測裝置,涉嫌侵權人將其中一零件運往德國境外,用以製造符合全部專利要件之收音機鬧鐘,而最終又意圖在德國販售該收音機鬧鐘。最高法院認為,將物品從德國運送到國外,屬於專利法第10條所要求在德國境內提供之行為。不過,最高法院亦提及,如運送人僅單純將標的運往國外,而無在國內使用之意圖,將不符專利法第10條之要件。此點與前述美國專利法第271(f)(2)之規定不同(註17)。
就通用商品之定義,一般係指具有多種用途的基本商品,及在公開的市場易於取得而言,至於罕見之物品或不易在公開管道取得之物品,則不屬之(註18)。
【日本】
與前述美國及德國立法例相同,日本專利法亦明文承認專利間接侵權。在2002年專利法修正前,日本專利法第101條對構成專利間接侵權所設規定,其要件可大致歸納如下:
(1) 行為人提供一用於製造或實施專利物品或方法之物品;
(2) 該物品「僅能」用於製造或實施專利物品或方法;
(3) 行為人係在商業過程中提供該物品(即為營業之目的而製造、販賣、要約、進口、出租、讓渡等)
(註19)。
此階段的法院案例雖不多見,但多側重於涉訟標的是否「僅能」用於製造或實施專利物品或方法,亦即是否具有其他非侵權用途之認定。以1979年一件大阪地方法院案件為例,原告之專利為一種將裝飾面板附著於牆面的方法,而被告販售一種釘子,可用於將裝飾面板附著於牆面。原告起訴主張被告行為符合專利法第101條間接侵權之規定。大阪地院認為,有無其他用途,必須以實際存在為必要,而不可只是一種可能性,或僅具有實驗或暫時使用之性質。此外,其他用途之認定,應依社會通念來衡量,以確定其是否具有經濟及商業之可行性。依據前述標準,大阪地院認定被告所販售的釘子,僅能用於實施原告的方法專利,而不存有法院認可之非侵權用途(註20)。
其後,為擴大專利權人之保護,專利法於2002年修正(註21)。其中第101條有關間接侵權之規定,除仍繼續維持前述間接侵權之規定外,另再增設其他可構成間接侵權之態樣。其要件大致可歸納如下:
1.客觀要件
(1) 行為人提供一物品,可用於製造或實施專利物品或方法,但不包括在國內已普遍及廣泛被經銷之物品;
(2)該物品對解決專利所欲克服之問題係屬重要的;
(3)行為人係於商業過程中提供該物品。
2.主觀要件
(1)行為人應知悉該專利,
(2)行為人應知悉其提供之物品用於製造 或實施專利物品或方法(註22)。
日本知識產權高等法院在其2005(Ne)10040號判決中,曾逐一討論上述要件之適用,茲扼要簡介如下:
原告擁有一件資訊處理裝置及資訊處理方法之專利,被告製造販售在日本知名的文書處理軟體(Ichitaro)及圖形軟體(Hanako),原告主張被告販售前述軟體,使消費者將軟體裝載於個人電腦而構成直接侵權,故以被告構成間接侵權為由對之起訴,請求排除侵害。東京地方法院認定被告構成侵害原告專利裝置項(第一及第二項),及方法項(第三項)。而知識產權高等法院維持一審認定構成裝置項間接侵權之判決,但否決地院認定亦構成方法項間接侵權之判決,其認定:
(1) 被告之軟體係用於製造個人電腦(即其軟體被安裝於個人電腦中),進而滿足專利裝置項之全部限制條件;
(2) 被告的軟體對專利裝置項在說明書所列之發明解決課題,係不可或缺的;
(3) 要完成一個具備專利裝置項全部要件之產品,一定要安裝被告的軟體及其輔助功能;
(4) 被告之產品係專用於製造專利裝置項全部要件之產品,且不視為係在日本所普遍及廣泛使用之物品(筆者按:文書作業軟體通常僅安裝於個人電腦);
(5) 被告至少在本件訴訟收受送達時,即已知悉原告之專利及知悉被告產品用於實施原告之專利。
(6) 被告不構成侵害原告專利第三項之方法項,因為被告只是製造自己的軟體產品(適於安裝在個人電腦),而非製造個人電腦產品(註23)。
【大陸】
大陸專利法並無前述國家有關專利幫助侵權之明文規定,其最高人民法院在1988年發布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其中第148條規定: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共同侵權人,應當承擔連帶民事責任。論者謂此亦可適用於專利間接侵權和共同侵權之場合(註24),且審判實務上亦承認類似觀念,例如北京第一中級人民法院(1998)一中知初字第47號判決(註25)及廣東高級人民法院(1998)粵法知終字第23號判決(註26)。其後北京高級人民法院於2001年對其所屬下級法院發布《專利侵權判定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的通知,其中亦明確承認專利之間接侵權(註27)。該意見中將間接侵權定義為:行爲人實施的行爲並不構成直接侵犯他人專利權,但卻故意誘導、慫恿、教唆別人實施他人專利,發生直接的侵權行爲,行爲人在主觀上有誘導或唆使別人侵犯他人專利權的故意,客觀上爲別人直接侵權行爲的發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又該意見另提出若干具體認定間接侵權之要點如下:
(1) 構成間接侵權的物件,僅限於專用品,而非共用品(這裏的專用品是指僅可用於實施他人産品的關鍵部件,或者方法專利的中間産品,構成實施他人專利技術(產品或方法)的一部分,並無其他用途(註28)。
(2) 間接侵權人在主觀上應當有誘導、慫恿、教唆他人直接侵犯他人專利權的故意。行爲人明知別人準備實施侵犯專利權的行爲,仍爲其提供侵權條件的,構成間接侵權(註29)。
(3) 間接侵權一般應以直接侵權的發生爲前提條件,沒有直接受權行爲發生的情況下,不存在間接侵權。但發生下列不予追究或者不視爲侵犯專利權的情況,也可以直接追究間接侵權行爲人的侵權責任:
(I) 該行爲屬於專利法第63條所述的不視爲侵犯專利權的行爲;
(II) 該行爲屬於個人非營利目的的製造、使用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專利方法的行爲(註30)。
此外,該意見亦提及,直接侵權行爲可能發生在境外時,亦可直接追究間接侵權行爲人的侵權責任(註31)。例如在山西高級人民法院(1993)晉經終字第152號判決中,被上訴人(即原審被告)僅生產上訴人專利中之一個元件(線圈)並運往台灣,由其買受人組裝以實現專利全部要件,而被上訴人亦知悉上訴人之專利,山西高級人民法院撤銷原審不侵權之認定,改認定被上訴人此種行為構成間接侵權(註32)。
※註 釋:
1、智慧財產局已著手相關修法之準備,相關資訊可參
http://www.tipo.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3261
2、Renold S.Chisum: Chisum on Patents, Vol 5, 17.02(1), 17-5.
3、271(c)全文為Whoever offers to sell or sells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or imports into the United States a component of a patented machine, manufacture, combination, or composition, or a material or apparatus for use in practicing a patented process, constituting a material part of the invention, knowing the same to be especially made or e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n infringement of such patent, and not a staple article or commodity of commerce suitable for substantial noninfringing use, shall be liable as a contributory infringer.
4、例如在Aro Mfg. Co. v. Convertible Top Replacement Co.一案中,最高法院強調:”there can be no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in the absence of a direct infringement.” 參Chisum氏前揭書,Vol 5, 17.03(1), 17-45.
5、如在Brantingson Fishing Equipment Co. v. Shimanoa American Corp.一案中,CAFC謂:”For purpose of 271(b) or (c), direct infringement may be proven by circumstantial evidence…..including evidence which shows that the accused device has no practical use other than in an infringing system.”; 參Chisum氏前揭書,Vol 5, 17.03(1), 17-47.
6、同註2,Vol 5, 17.03(2), 17-58.
7、Celotex Corp. v. V.E. Power Door corp., 204 USPQ (E.D. N.Y. 1979) (summary judgment granted to defendant on claim of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because plaintiff failed to show defendant’s actual knowledge of the patent before commencement of the suit.)
8、Cf. CFMT, Inc. v. Steag Microtech Inc., 14 F. Supp 2d 572, 592 (D. Del. 1998)
9、同註2,Vol 5, 17.03(3), 17-62.
10、同註2,Vol 5, 17.03(4), 17-68.
11、第271(f)(2)全文為Whoever without authority supplies or causes to be supplied in or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y component of a patented invention that is especially made or e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the invention and not a staple article or commodity of commerce suitable for substantial noninfringing use, where such component is uncombined in whole or in part, knowing that such component is so made or adapted and intending that such component will be combined outsid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a manner that would infringe the patent if such combination occurred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shall be liable as an infringer.
12、最高法院判決全文可參
http://www.supremecourtus.gov/opinions/06pdf/05-1056.pdf
13、第26條第1及2項全文如下
1.A Community patent shall also confer on its proprietor the right to prevent all third parties not having his consent from supplying or offering to supply within the territories of the Contracting States a person, other than a party entitled to exploit the patented invention, with means, relating to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that invention, for putting it into effect therein, when the third party knows, or it is obvious in the circumstances, that these means are suitable and intended for putting that invention into effect.
2.Paragraph 1 shall not apply when the means are staple commercial products, except when the third party induces the person supplied to commit acts prohibited by Article 25.德國對應之條文英譯可參
http://www.jpo.go.jp/shiryou_e/s_sonota_e/fips_e/germany/pl/chap1.htm
14、Clemens Rübel, German Federal Supreme Court on Standards for Indirect Patent Infringement, Bardehle IP Report III, Page 2;全文可參
http://www.bardehle.com/uploads/media/IP_Report_2007-III_01.pdf.
15、Martin Köhler, New Trends in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Washington DC, October 19, 2007 AIPLA - IP Practice in Europe Committee, p2; 全文可參
http://www.aipla.org/Content/Microsites104/IP_Practice_in_Europe/Annual_Meeting1/
2007_Annual_Meeting/AIPLA_2007_paper_contributory_infringement.pdf
16、同註13。
17、同註14, p3。
18、Amiram Benyamini: Patent Infringement in the Europen Community, IIC studies Vol.13, p.229, 235.
19、第101條全文英譯為The following acts shall be deemed to infringe a patent right or an exclusive license
there from:
1.In the case of a patent for an invention of a product, acts of manufacturing, assigning, leasing, importing or offering to assign or lease, in the course of trade, articles to be used only for the manufacture of the product.
2.In the case of a patent for an invention of a process, acts of manufacturing, assigning, leasing, importing or offering to assign or lease, in the course of trade, articles to be used only for the working of the invention.
20、此案例之介紹可參
http://homepage2.nifty.com/kurusu-patent/information_indirect_infringement.htm.
21、修正理由可參
http://www.jpo.go.jp/cgi/linke.cgi?
url=/torikumi_e/hiroba_e/hourei_e/patent_law.htm.
22、全文英譯可參http://www.cas.go.jp/jp/seisaku/hourei/data/PA.pdf.
23、日本知識產權高等法院對該案例亦提供英文簡介,可參
http://www.ip.courts.go.jp/eng/documents/pdf/g_panel/10040_eng.pdf
24、參程永順主編,專利侵權判定實務,2002版,第238頁以下。
25、同前註,第341頁以下。
26、同前註,第327頁以下。
27、同前註,第33頁以下。
28、該意見第74點。
29、該意見第76及77點。
30、該意見第78及79點。
31、該意見第80點。
32、同註23,第333頁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