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WIPO-農業技術和食品科技專利趨勢報告摘要

一、由於人口持續增加及都市化帶來的氣候變遷,本即對農作物和牲畜等糧食產量帶來挑戰,加上疫情過後隨即進入俄烏戰爭,持續影響大宗商品和能源市場之流通,更促使主要國家正視全球「糧食安全」,將之視為推動全球永續發展的關鍵議題。2012年到2022年間,農產品產業創新技術的投資總額從30億美元成長到近300億美元,顯示此產業正進行創新轉型,WIPO因應此變革於2024年下旬發布「農產品專利趨勢報告(Patent Landscape Report - Agrifood)」,提供對本領域發明專利國際申請活動的分析及發展趨勢,摘錄主要發現如後。

二、全球農產品專利大多數來自亞洲,主要集中於國內

(一) 過去20年,農產品領域共發表超過350萬個同族發明專利,可分為農業技術(AgriTech,約佔總數60%,210萬件)和食品科技(FoodTech,約佔40%,150萬件)兩大類,其國際專利族之年增長率分別為6.9%和3.3%。

(二) 亞洲是全球專利申請的主要來源(82%),中國、日本、韓國和印度是主要貢獻者,其次是北美和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仍僅有12%的專利家族(約45萬件)在首次申請國以外的地區提交,特別是來自中國的專利申請,更傾向只在其本國申請專利保護。本分析報告排除了非國際同族專利,這可能導致低估亞洲區域國內的創新對本領域的影響力。

(三) 美國一直是本領域的主導者,但近年中國和日本的研發投資持續增加,正在改變農產品領域的全球專利格局

三、農業技術專利的增長

(一) 本領域增長歸因於對農業自動化和物聯網技術的興趣增加

(二) 過去20年中本領域專利數量最多的子領域包括

  • 病蟲害管理
  • 作物適應性與遺傳基因
  • 家畜管理
  • 物聯網相關領域:如連接/感測器、智能農業、精準農業和製圖/成像

(三) 農業技術的發明人:主要集中於美國,其次為中國、日本及 南韓等亞洲國家。德國在連接/感測器、智能農業、精準農業和製圖/成像尤為突出。

(四) 專利申請的主要企業:包括自美國、日本和歐洲的農業機械製造商,以及來自德國、中國和日本的農藥公司。來自亞洲的科技公司在物聯網相關子領域中也很突出。

四、食品科技的研究重點

(一) 供應鏈食品化學是主要研究領域,其次為消費者技術和食品服務。

(二) 本領域整體成長相對停滯,但食品化學和食品服務領域,因替代性和可持續性營養來源投資增加而仍有增長。

(三) 美國為食品科技的主要研發地點,亞洲在食品化學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五、農產品產業主要研究熱點分析

(一) 精準農業

1. 這是最突出的領域,包括機器人/自主農業車輛的發展,及人工智能和軟體帶來的自動化作業。

2. 精準農業中的「預測模型」:

(1) 預測模型展現巨大的增長潛力,此領域的專利申請年增長率達27.1%。美國和亞洲居於領先地位,其中中國、日本和南韓的增長顯著。

(2) 政府和企業正在投資基於靈敏配合氣候的科學實證專案,以促進有效的土壤管理、植物栽培和畜牧業之保護,此領域也同時顯示出食品科技應用的潛力。此外,蜂群監測和洪水流量預測等新興技術在本領域正蓬勃發展。

3. 「自主設備」的發展:

自主設備在精準農業中也顯示出年增長10.4%的高增長率,中國、美國和德國是自主設備研發領域的主要參與者,全球正不斷推動農業數位化,以提高生產力和可持續性。

(二) 土壤和肥料管理

1. 這是第二大子領域,涵蓋一般土壤管理系統和創新的肥料配方。

2. 2017年至2021年,共有23,736個國際專利族,年增長率為5.6%。北美主導專利申請,其次為歐洲和亞洲。美國是主要研發地,亞洲則集中於印度和中國。

3. 自動導航技術肥料配方(主要為微生物增強型肥料)是主導的新興技術。

(三) 無農藥病蟲害管理及其挑戰

1. 過去十年的專利申請內容顯示,中國、日本、韓國、法國、西班牙和英國等地持續以各種創新之方法、不依賴化學農藥以控製作物害蟲:包括使用活生物體、組合物、設備和基因改造。

2. 本領域主要專利申請人是巴斯夫和拜耳,重點關注於各種生物防治技術,特別是在肥料配方中使用微生物,作為農藥的替代品。

3. 然而,即使在國家的監管之下,病蟲害防治領域的專利增長仍然平緩,也缺乏能夠停止使用傳統農藥的顛覆性技術,這反映了害蟲防治方法具有非常高的差異性特徵:一種生物防治劑只能防治特定類群的病蟲害

(四) 替代營養源的探索

近年來,尋求替代性蛋白質以取代傳統動物產品引起關注,因此吸引了大量投資。專利申請在此領域呈現中等增長率。北美在此領域領先,亞洲和歐洲緊隨其後。主要的參與者包括:雀巢、拜耳和嘉吉等主要參與者正在擴大其產品組合,涵蓋昆蟲、藻類和植物蛋白。

回列表